刺梨的历史文化

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是云贵高原及四川西部高原特有的野生资源,其中贵州资源最为丰富。贵州是我国最早利用刺梨资源的省份,刺梨资源的利用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的《黔书》、陈鼎《滇黔纪游(黔游记)》和《贵州通志》中就有对野生刺梨利用的记载。《黔书》中载有 :“刺梨野生,夏葩秋实,实如安石榴而较小,昧甘而微酸”。“食之可以解闷,亦可消滞,渍其汁煎之以蜜,可作膏,正不减于梨渣也”。历史上还有利用刺梨酿制刺梨酒的记载,道光三十年的《贵阳府志》有“以刺梨掺糯米造酒者,味甜而能消食”的记载。据《布依族简史》载:“花溪刺梨糯米酒,驰名中外,它是清咸丰同治年间,青岩附近的龙井寨、关口寨的布依族首先创造的”。

在二三百年前,刺梨就引起了文人的重视和注意,围绕着刺梨花、果、叶,古人在诗词中对刺梨多有描述。清道光十三年吴嵩梁有“新酿刺梨邀一醉,饱与香稻愧三年”的诗句,吃三年稻米还不抵喝一顿刺梨酒痛快、尽兴。晚清莫友有“形模难适眼,风味竞舒眉”的咏《刺梨》名句,模样不好看,吃起来竟然酸甜爽口,眉毛都舒展开了。当今最广为传道的是清光绪年间的青岩状元赵以炯的《咏刺梨》:“生在山间不入盆,擅妍不肯进朱门。却和龙井酿成酒,贡上唐朝承圣恩”。赵以炯是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这首诗是赵以炯孩童时期所作,就初现其过人才华。诗中前两句“生在山间不入盆,擅妍不肯进朱门。”讲的是刺梨生于野外山间,花朵艳丽夺目,却不愿进入“高门”做“温室花朵”的“气节”。“却和龙井酿成酒,贡上唐朝承圣恩”。第三句中的“龙井”,是青岩古镇上的千年古井;第四句讲述了刺梨与龙井泉酿成的美酒,作为贡品上贡朝堂。

自古以来,刺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据《本草纲目 拾遗》、《中药大词典》记载 :刺梨花、果、叶、均可入药,有健胃、消食、滋补作用,根皮有止泻的功效。《黔书》有对刺梨的植物形态、性状、产地及药用功能等方面的文字描绘和记述。一直以来,民间有一句话,叫做“刺梨上市,太医无事”。《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记载 :刺梨性甘、酸、涩、平,归脾、胃经,具有消食健脾,收敛止泻的功效,用于积食腹胀,泄泻治疗。抗日战争时期,刺梨成为抗日将士的天然营养包。1942年罗登义博士团队初次发掘刺梨的营养价值并将其有效应用。为解决战时民众和抗日将士的营养缺乏问题,罗登义教授在贵州湄潭、花溪等地,采集各种野果野菜,分析其营养成分,力求找到更多的野生食品资源用于缓解劳苦大众之饥苦,救民生于水火。在他的研究中发现,贵州的野生刺梨果实富含 VC、VP、VK,其中 VC 在每100g 刺梨果肉中含量可达1980-3750mg,远远高于其他果蔬,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轰动和广泛关注。罗登义教授积极呼吁广大民众及抗日将士,“每日食用1至2枚刺梨鲜果或干制果实,可以补充丙种维生素之不足,消除士兵的夜盲症,增加健康和体力”。并亲自带领学生采集贵州的野生刺梨,将其干制后捎往抗日前线。解放初期,刺梨象征着中华民族间的情谊连结。1953年,一首布依山寨世代流传的惠水民歌,在当地歌手王昌吉、王昌松、伍政权和谢世平的共同创作下,由当时著名作曲家罗宗贤和贵州省歌舞团黄江帆、曹玉凤等同志在采风过程中采编收录,最终形成如今唱响大江南北的《好花红》,优美的旋律把布依族心中的美好传递给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开放初期,刺梨为“女排精神”提供积极支撑。

1981-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了五连冠霸业,是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的队伍,“女排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当年,中国女排坚定“为国争光”的信念,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中央体委”领导希望可以改善女排运动员的营养补充,时贵州农学院下属花溪饮料厂为促进女排运动员体质提升,研制加工了“刺梨原浆饮料”作为能量提升饮品,助力女排征战四方夺得五连冠,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的场景,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进入新时代,刺梨产业成为我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改善生态环境的健康时尚生态产业。2019年,贵州省委志刚书记提出“举全省之力,发展刺梨”,贻琴省长提出“将刺梨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脱贫攻坚大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强产销衔接和品牌打造,完善“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刺梨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把刺梨产业打造成促进林农增收致富、改善生态环境的健康时尚生态产业。贵州省刺梨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这样形容——贵州刺梨不仅有“颜值”、有“气节”,还有“真材实料”。这也是贵州精神的一种体现。

刺梨研究历史悠久。我国对刺梨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1937年,湘雅医学院迁移到了贵阳,时任中国生理学会营养学会荣誉委员、湘雅医学院王成发教授在对贵阳市民进行人体血液中维生素 C 含量的检测时发现,每100毫升血浆中平均含有维生素C仅0.29 毫克,低于正常值的100倍。维生素 C 的严重缺乏可引起坏血病、牙龈出血、类骨质及牙本质形成异常,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等。为解决这一关系到国民健康的大问题,众多专家教授投入到寻找富含维生素的资源中来。湘雅医学院的李华琼教授、原国民党陆军营养研究所万昕教授以及贵州农学院院长罗登义教授对我省山区和周边重庆进行资源调研和分析测试,发现少数民族食用的野生刺梨中维生素 C 极为丰富,由此也形成了系列论文成果。

数据说明其中罗登义教授在刺梨功效研究的成就最为突出,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教授特地将刺梨称为“中国登义果”(Deng-yi fruit of China)。于是,贵州刺梨及其研究者,就此名扬中外,罗登义教授也被称之为“刺梨之父”。自“抗战时期”开启了近代刺梨研究大门,此后相继进行着刺梨种植、驯化、功效、成分等方面的研究。刺梨研究贵州独树一帜。由于刺梨是中国特有物种,种植面积有限,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云贵地区。总上,关于刺梨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国内,而且主要集中在贵州。外文关于刺梨的研究报道较少,可查文献40篇左右,且大部分来源于国内研究机构,1989-2018年间国内关于刺梨的文献报道(万方数据)约为2000余篇,其中可查期刊论文约1281篇、专利约753篇,其中关于刺梨的实际加工应用研究逐渐增多。国内自2013年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专利申请前三位的生产企业分别为贵州山王果、贵州恒力源和贵州奇昂。

刺梨研究学科分布广泛。刺梨的研究不仅仅限于植物生理、育种、刺梨多糖功效特性、黄酮功能特性、抗氧化性及其他功效特性(调节血脂、抗炎、抑制细胞凋零、防癌),等特性研究还逐步涉足基因层面。目前主要集中于食品学科、农业种植学科和医药卫生学科,分别占35%、31% 和23%。对于刺梨的研究报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刺梨汁、刺梨果汁及饮料的应用研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刺梨营养功效的研究,包括抗坏血酸(V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其他维生素(VE、VP 等)等,其研究见图3。